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_足球竞彩app哪个靠谱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发布时间:2023-07-26 14:51:28           来源: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他是立向涛头的弄潮儿。上世纪80年代,他敢为人先,成了赤峰市第一批汽运专业户;1993年,他转行进军建筑行业,成了一个风生水起的企业家;2000年,他开始承包家乡的万亩荒山,建起了家庭林场;2010年,65岁的他退出企业管理,一门心思植树造林。他投资500多万元,经过23年的不懈治理,家乡的那片荒山已是树木葱茏,生机盎然。回首创业历程,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儿,就是家乡这片绿。他喜欢眺望这片绿色,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林子就是心中的最美——


满目青山夕照明


他叫王生,今年78岁。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官家营子满族乡石界庄村邵家沟组。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那个小山村的人。青年时代的王生有眼光、有胆魄。改革开放初期,他敏锐的察觉到运输市场的商机,贷款买车跑起了个体运输,成为赤峰市第一批运输专业户,他也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他的目光又瞄准了方兴未艾的建筑市场。筹建了赤峰西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因为他讲诚信、善经营,企业效益一年好似一年,很快就成为赤峰同行业的佼佼者。


2000年,由于两个人的造访,让正值壮年的王生有了人生的第三次投资转型。那年5月,时任松山区官家营子满族乡党委书记郑文国和乡长史庆超亲自来到建筑公司项目部,登门拜访了经理王生,希望他出资承包乡林场所属、位于该乡石界庄村二组哈金坝梁山的3100多亩林地。两位父母官诚恳地对他说:治理荒山的难度很大,但潜力也巨大,治好了利国利民,希望他带好这个头,把治理这座荒山的责任担起来。在外打拼二十多年的王生,时时都关心着家乡的变化。每次回乡,他都要到曾经打过柴挖过药材的山山沟沟转一转。两位家乡领导说的这座荒山他是知道的,光山秃岭的,确实需要有人来治理治理。在这之前,王生就有投资承包荒山、为家乡做点事儿的想法,这回乡领导亲自上门,两厢不谋而合,他爽快地把这事儿应了下来。经过几次协商,他很快就与乡里签订了承包合同,承包费20万元,承包年限50年。经过双方的丈量核查,这块林地有杨树小老树2100亩,有大小杨树8万多株,大部分都干巴尖子了,最粗的小碗口粗,最细的大拇哥粗细;落叶松地500亩,有落叶松1万多株,粗的10cm左右,细的5cm;油松地500多亩,有油松6万多株,最粗的10cm左右,最细的6cm粗。

签订协议后的第一年,王生就从当地的老府林场运进油松苗两万株,在“天窗”林分进行精细补植,因为这个地块非常适合油松这个树种生长,当年成活率80%以上。初试成功,更加坚定了他治理荒山的决心。

王生出资承包荒山的事儿,也打开了石界庄村村干部的思路。2003年初,村干部找上门来,希望王生出资承包村里被山水冲刷、遗弃多年,且无分文收益的鸡爪子沟邵家沟南大洼流域的4座土山。这次,王生更觉责无旁贷,二话不说答应下来。该流域位于村东南面,距村庄1.5公里,总面积?9600多亩 ,承包年限70年。而此山又恰好与之前承包的哈金坝梁山山连着山,从此他依托这两处连片的5座荒山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林场,走上了他漫长的绿化荒山之路,把治理荒山这份职责刻入生命的年轮,生命不息,种树不止。

由于“大锅饭”的年代管理不善,加之干旱,他承包村里的荒山植被稀疏,有些地方更是寸草不生。王生用了3天的时间,走遍了那4座小土山。他看到那些勉强活着的小树毛子,东一棵西一棵的已濒临死亡。还有那星星点点吊在沟帮子上的小榆树、山花榆……在一些小山坡上还有些零星的或一小片毛榛柴、野丁香、蚂蚱腿等次生植被。在这个荒凉之地,王生开始布局他的家庭林场。

办家庭林场谈何容易。资金从哪来?造林技术从哪来?还有造林队伍,困难重重。他边规划边干,推田造林。从2004年开始,他长年雇用链轨拖拉机两台,雇用拖拉机手4名,一干就是3年时间,3年时间光柴油开支就120多万元,拖拉机手开支50多万元。3年时间推田造林2500多亩,栽植油松苗6万多株,落叶松5000多株。2003年第一年就座水栽植油松苗2万株,栽落叶松5000株,成活率达80%。

然而,接下来2004年却遭遇了一个特殊的干旱年景,一春也没有一次有效降雨,等到了端午节才下了一场小雨。尽管用尽两万余元的真金白银,座水栽植、浇水抗旱,仍然没能有效缓解干旱,当年成活率只有50%。2005年,还是一年接着一年旱,他座水栽植2万株油松,成活率也只有60%。最困难的是2009年,由于春风大,他新栽的4万株油松苗被风吹的由绿变黄,由黄到枯死,几近全军覆灭,当年投入资金近20万元打了水漂。

多年的商场拼搏,炼就了王生老人愈挫愈勇的品质。治理荒山的路上遇到的诸多挫折,没有让已年过花甲之年的王生打退堂鼓,他的意志更坚。2010年开始,他把企业直接交给了大儿子管理,自己则退居二线走进荒山,当起了“山大王”。这一年春季,在南大洼小戏子坟山上,他雇用50多名劳力在梯田上开沟挖坑造林,一干就是40天,两辆拉水车跟进浇水,一春栽植杨树大苗4万株,跟进浇水近8000吨,当年成活率达90%。也就从那时起,每年的造林季节,他每天都4点半就起床,5点半到林场,6点多就组织工人上山干活了,有栽树的,有拉水的,有浇水的,还有培土的,各道工序安排得井井有条,晚上6点多下山,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一春栽植各类树苗2万多株。

这座山非常适应油松生长,承包前栽的落叶松受气候和干旱影响,已经所剩无几,还有点杨树,也变成了小老杨。这些树每年都因种种原因不断的死掉。王生在请教专家后,采取了适地适树的办法,补栽上了油松,现在这些油松的长势非常好。从2000年以后,他每年都栽一两万株油松苗。最近这几年,他都在河北围场运苗子,特别是今年又在围场进了1万株油松苗。除了补植外,剩余的都栽在了空闲地上。另一个方面,每年都要买回成批的树苗,建起了自己的苗圃。有了自己苗圃,培养自用苗,缺多少挖多少,就近取苗,不用去外地运苗,这样省工省时省钱,方便了自己造林补植,也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23年,王生累计投入到治理荒山的资金达5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到造林的费用都在20万元以上,雇用当地劳力上山整地、造林,推田造林9000多亩。栽植油松苗40多万株,栽植杨树苗10万株,栽植落叶松苗1万多株,还栽植文冠果10万株,最多时每年要栽树苗3万多株。现在,他承包的荒山已有油松45万株,落叶松2?万株,杨树12万株,植被覆盖率已达60?%。

23年,王生老人治山不止,为家乡打造了一道生态屏障,乡亲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这片绿色。2011年2月,在他承包的碾子沟后梁,由村民上坟烧纸引发一场山火。临近的石界庄村、西碾子沟村领导迅速组织100多名村民上山扑火,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把火扑灭了,过火面积只有5亩。因为乡亲们知道,这片绿、这道屏障不只是王生个人的,更是大家伙的。

这些年,前来家庭林场参观考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不计其数,许多人都问了他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么干?王生总是回答:一个企业家应该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其实,他的心底还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家乡观念、绿色情怀。在外打拼多年,他积累了一些财富。可他始终觉得,他的根在石界庄;财富再多,终究是过眼烟云。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绿树成荫,才会荫及子孙。

今年78岁的王生,依然忙碌在他的家庭林场。带领工人植树、育苗、抚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觉得自己老了,干别的不行了,那就把植树造林这件事干到最后吧,也算给后人留个念想。“将来我没有那天,这一片树林子成材了,路过的人问这片树林是谁栽的,说是过去有个叫老王生的,是他栽的,我就知足了!”

他老了吗?老人不老,青山不老,精神不老!

(刘忠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发布时间:2023-07-26
来源: 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满目青山夕照明,
  他是立向涛头的弄潮儿。上世纪80年代,他敢为人先,成了赤峰市第一批汽运专业户;1993年,他转行进军建筑行业,成了一个风生水起的企业家;2000年,他开始承包家乡的万亩荒山,建起了家庭林场;2010年,65岁的他退出企业管理,一门心思植树造林。他投资500多万元,经过23年的不懈治理,家乡的那片荒山已是树木葱茏,生机盎然。回首创业历程,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儿,就是家乡这片绿。他喜欢眺望这片绿色,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林子就是心中的最美——
  满目青山夕照明
  他叫王生,今年78岁。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官家营子满族乡石界庄村邵家沟组。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那个小山村的人。青年时代的王生有眼光、有胆魄。改革开放初期,他敏锐的察觉到运输市场的商机,贷款买车跑起了个体运输,成为赤峰市第一批运输专业户,他也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他的目光又瞄准了方兴未艾的建筑市场。筹建了赤峰西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因为他讲诚信、善经营,企业效益一年好似一年,很快就成为赤峰同行业的佼佼者。
  2000年,由于两个人的造访,让正值壮年的王生有了人生的第三次投资转型。那年5月,时任松山区官家营子满族乡党委书记郑文国和乡长史庆超亲自来到建筑公司项目部,登门拜访了经理王生,希望他出资承包乡林场所属、位于该乡石界庄村二组哈金坝梁山的3100多亩林地。两位父母官诚恳地对他说:治理荒山的难度很大,但潜力也巨大,治好了利国利民,希望他带好这个头,把治理这座荒山的责任担起来。在外打拼二十多年的王生,时时都关心着家乡的变化。每次回乡,他都要到曾经打过柴挖过药材的山山沟沟转一转。两位家乡领导说的这座荒山他是知道的,光山秃岭的,确实需要有人来治理治理。在这之前,王生就有投资承包荒山、为家乡做点事儿的想法,这回乡领导亲自上门,两厢不谋而合,他爽快地把这事儿应了下来。经过几次协商,他很快就与乡里签订了承包合同,承包费20万元,承包年限50年。经过双方的丈量核查,这块林地有杨树小老树2100亩,有大小杨树8万多株,大部分都干巴尖子了,最粗的小碗口粗,最细的大拇哥粗细;落叶松地500亩,有落叶松1万多株,粗的10cm左右,细的5cm;油松地500多亩,有油松6万多株,最粗的10cm左右,最细的6cm粗。
  签订协议后的第一年,王生就从当地的老府林场运进油松苗两万株,在“天窗”林分进行精细补植,因为这个地块非常适合油松这个树种生长,当年成活率80%以上。初试成功,更加坚定了他治理荒山的决心。
  王生出资承包荒山的事儿,也打开了石界庄村村干部的思路。2003年初,村干部找上门来,希望王生出资承包村里被山水冲刷、遗弃多年,且无分文收益的鸡爪子沟邵家沟南大洼流域的4座土山。这次,王生更觉责无旁贷,二话不说答应下来。该流域位于村东南面,距村庄1.5公里,总面积?9600多亩 ,承包年限70年。而此山又恰好与之前承包的哈金坝梁山山连着山,从此他依托这两处连片的5座荒山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林场,走上了他漫长的绿化荒山之路,把治理荒山这份职责刻入生命的年轮,生命不息,种树不止。
  由于“大锅饭”的年代管理不善,加之干旱,他承包村里的荒山植被稀疏,有些地方更是寸草不生。王生用了3天的时间,走遍了那4座小土山。他看到那些勉强活着的小树毛子,东一棵西一棵的已濒临死亡。还有那星星点点吊在沟帮子上的小榆树、山花榆……在一些小山坡上还有些零星的或一小片毛榛柴、野丁香、蚂蚱腿等次生植被。在这个荒凉之地,王生开始布局他的家庭林场。
  办家庭林场谈何容易。资金从哪来?造林技术从哪来?还有造林队伍,困难重重。他边规划边干,推田造林。从2004年开始,他长年雇用链轨拖拉机两台,雇用拖拉机手4名,一干就是3年时间,3年时间光柴油开支就120多万元,拖拉机手开支50多万元。3年时间推田造林2500多亩,栽植油松苗6万多株,落叶松5000多株。2003年第一年就座水栽植油松苗2万株,栽落叶松5000株,成活率达80%。
  然而,接下来2004年却遭遇了一个特殊的干旱年景,一春也没有一次有效降雨,等到了端午节才下了一场小雨。尽管用尽两万余元的真金白银,座水栽植、浇水抗旱,仍然没能有效缓解干旱,当年成活率只有50%。2005年,还是一年接着一年旱,他座水栽植2万株油松,成活率也只有60%。最困难的是2009年,由于春风大,他新栽的4万株油松苗被风吹的由绿变黄,由黄到枯死,几近全军覆灭,当年投入资金近20万元打了水漂。
  多年的商场拼搏,炼就了王生老人愈挫愈勇的品质。治理荒山的路上遇到的诸多挫折,没有让已年过花甲之年的王生打退堂鼓,他的意志更坚。2010年开始,他把企业直接交给了大儿子管理,自己则退居二线走进荒山,当起了“山大王”。这一年春季,在南大洼小戏子坟山上,他雇用50多名劳力在梯田上开沟挖坑造林,一干就是40天,两辆拉水车跟进浇水,一春栽植杨树大苗4万株,跟进浇水近8000吨,当年成活率达90%。也就从那时起,每年的造林季节,他每天都4点半就起床,5点半到林场,6点多就组织工人上山干活了,有栽树的,有拉水的,有浇水的,还有培土的,各道工序安排得井井有条,晚上6点多下山,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一春栽植各类树苗2万多株。
  这座山非常适应油松生长,承包前栽的落叶松受气候和干旱影响,已经所剩无几,还有点杨树,也变成了小老杨。这些树每年都因种种原因不断的死掉。王生在请教专家后,采取了适地适树的办法,补栽上了油松,现在这些油松的长势非常好。从2000年以后,他每年都栽一两万株油松苗。最近这几年,他都在河北围场运苗子,特别是今年又在围场进了1万株油松苗。除了补植外,剩余的都栽在了空闲地上。另一个方面,每年都要买回成批的树苗,建起了自己的苗圃。有了自己苗圃,培养自用苗,缺多少挖多少,就近取苗,不用去外地运苗,这样省工省时省钱,方便了自己造林补植,也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23年,王生累计投入到治理荒山的资金达5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到造林的费用都在20万元以上,雇用当地劳力上山整地、造林,推田造林9000多亩。栽植油松苗40多万株,栽植杨树苗10万株,栽植落叶松苗1万多株,还栽植文冠果10万株,最多时每年要栽树苗3万多株。现在,他承包的荒山已有油松45万株,落叶松2?万株,杨树12万株,植被覆盖率已达60?%。
  23年,王生老人治山不止,为家乡打造了一道生态屏障,乡亲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这片绿色。2011年2月,在他承包的碾子沟后梁,由村民上坟烧纸引发一场山火。临近的石界庄村、西碾子沟村领导迅速组织100多名村民上山扑火,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把火扑灭了,过火面积只有5亩。因为乡亲们知道,这片绿、这道屏障不只是王生个人的,更是大家伙的。
  这些年,前来家庭林场参观考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不计其数,许多人都问了他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么干?王生总是回答:一个企业家应该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其实,他的心底还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家乡观念、绿色情怀。在外打拼多年,他积累了一些财富。可他始终觉得,他的根在石界庄;财富再多,终究是过眼烟云。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绿树成荫,才会荫及子孙。
  今年78岁的王生,依然忙碌在他的家庭林场。带领工人植树、育苗、抚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觉得自己老了,干别的不行了,那就把植树造林这件事干到最后吧,也算给后人留个念想。“将来我没有那天,这一片树林子成材了,路过的人问这片树林是谁栽的,说是过去有个叫老王生的,是他栽的,我就知足了!”
  他老了吗?老人不老,青山不老,精神不老!
  (刘忠友)

他是立向涛头的弄潮儿。上世纪80年代,他敢为人先,成了赤峰市第一批汽运专业户;1993年,他转行进军建筑行业,成了一个风生水起的企业家;2000年,他开始承包家乡的万亩荒山,建起了家庭林场;2010年,65岁的他退出企业管理,一门心思植树造林。他投资500多万元,经过23年的不懈治理,家乡的那片荒山已是树木葱茏,生机盎然。回首创业历程,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儿,就是家乡这片绿。他喜欢眺望这片绿色,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林子就是心中的最美——


满目青山夕照明


他叫王生,今年78岁。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官家营子满族乡石界庄村邵家沟组。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那个小山村的人。青年时代的王生有眼光、有胆魄。改革开放初期,他敏锐的察觉到运输市场的商机,贷款买车跑起了个体运输,成为赤峰市第一批运输专业户,他也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他的目光又瞄准了方兴未艾的建筑市场。筹建了赤峰西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因为他讲诚信、善经营,企业效益一年好似一年,很快就成为赤峰同行业的佼佼者。


2000年,由于两个人的造访,让正值壮年的王生有了人生的第三次投资转型。那年5月,时任松山区官家营子满族乡党委书记郑文国和乡长史庆超亲自来到建筑公司项目部,登门拜访了经理王生,希望他出资承包乡林场所属、位于该乡石界庄村二组哈金坝梁山的3100多亩林地。两位父母官诚恳地对他说:治理荒山的难度很大,但潜力也巨大,治好了利国利民,希望他带好这个头,把治理这座荒山的责任担起来。在外打拼二十多年的王生,时时都关心着家乡的变化。每次回乡,他都要到曾经打过柴挖过药材的山山沟沟转一转。两位家乡领导说的这座荒山他是知道的,光山秃岭的,确实需要有人来治理治理。在这之前,王生就有投资承包荒山、为家乡做点事儿的想法,这回乡领导亲自上门,两厢不谋而合,他爽快地把这事儿应了下来。经过几次协商,他很快就与乡里签订了承包合同,承包费20万元,承包年限50年。经过双方的丈量核查,这块林地有杨树小老树2100亩,有大小杨树8万多株,大部分都干巴尖子了,最粗的小碗口粗,最细的大拇哥粗细;落叶松地500亩,有落叶松1万多株,粗的10cm左右,细的5cm;油松地500多亩,有油松6万多株,最粗的10cm左右,最细的6cm粗。

签订协议后的第一年,王生就从当地的老府林场运进油松苗两万株,在“天窗”林分进行精细补植,因为这个地块非常适合油松这个树种生长,当年成活率80%以上。初试成功,更加坚定了他治理荒山的决心。

王生出资承包荒山的事儿,也打开了石界庄村村干部的思路。2003年初,村干部找上门来,希望王生出资承包村里被山水冲刷、遗弃多年,且无分文收益的鸡爪子沟邵家沟南大洼流域的4座土山。这次,王生更觉责无旁贷,二话不说答应下来。该流域位于村东南面,距村庄1.5公里,总面积?9600多亩 ,承包年限70年。而此山又恰好与之前承包的哈金坝梁山山连着山,从此他依托这两处连片的5座荒山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林场,走上了他漫长的绿化荒山之路,把治理荒山这份职责刻入生命的年轮,生命不息,种树不止。

由于“大锅饭”的年代管理不善,加之干旱,他承包村里的荒山植被稀疏,有些地方更是寸草不生。王生用了3天的时间,走遍了那4座小土山。他看到那些勉强活着的小树毛子,东一棵西一棵的已濒临死亡。还有那星星点点吊在沟帮子上的小榆树、山花榆……在一些小山坡上还有些零星的或一小片毛榛柴、野丁香、蚂蚱腿等次生植被。在这个荒凉之地,王生开始布局他的家庭林场。

办家庭林场谈何容易。资金从哪来?造林技术从哪来?还有造林队伍,困难重重。他边规划边干,推田造林。从2004年开始,他长年雇用链轨拖拉机两台,雇用拖拉机手4名,一干就是3年时间,3年时间光柴油开支就120多万元,拖拉机手开支50多万元。3年时间推田造林2500多亩,栽植油松苗6万多株,落叶松5000多株。2003年第一年就座水栽植油松苗2万株,栽落叶松5000株,成活率达80%。

然而,接下来2004年却遭遇了一个特殊的干旱年景,一春也没有一次有效降雨,等到了端午节才下了一场小雨。尽管用尽两万余元的真金白银,座水栽植、浇水抗旱,仍然没能有效缓解干旱,当年成活率只有50%。2005年,还是一年接着一年旱,他座水栽植2万株油松,成活率也只有60%。最困难的是2009年,由于春风大,他新栽的4万株油松苗被风吹的由绿变黄,由黄到枯死,几近全军覆灭,当年投入资金近20万元打了水漂。

多年的商场拼搏,炼就了王生老人愈挫愈勇的品质。治理荒山的路上遇到的诸多挫折,没有让已年过花甲之年的王生打退堂鼓,他的意志更坚。2010年开始,他把企业直接交给了大儿子管理,自己则退居二线走进荒山,当起了“山大王”。这一年春季,在南大洼小戏子坟山上,他雇用50多名劳力在梯田上开沟挖坑造林,一干就是40天,两辆拉水车跟进浇水,一春栽植杨树大苗4万株,跟进浇水近8000吨,当年成活率达90%。也就从那时起,每年的造林季节,他每天都4点半就起床,5点半到林场,6点多就组织工人上山干活了,有栽树的,有拉水的,有浇水的,还有培土的,各道工序安排得井井有条,晚上6点多下山,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一春栽植各类树苗2万多株。

这座山非常适应油松生长,承包前栽的落叶松受气候和干旱影响,已经所剩无几,还有点杨树,也变成了小老杨。这些树每年都因种种原因不断的死掉。王生在请教专家后,采取了适地适树的办法,补栽上了油松,现在这些油松的长势非常好。从2000年以后,他每年都栽一两万株油松苗。最近这几年,他都在河北围场运苗子,特别是今年又在围场进了1万株油松苗。除了补植外,剩余的都栽在了空闲地上。另一个方面,每年都要买回成批的树苗,建起了自己的苗圃。有了自己苗圃,培养自用苗,缺多少挖多少,就近取苗,不用去外地运苗,这样省工省时省钱,方便了自己造林补植,也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23年,王生累计投入到治理荒山的资金达5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到造林的费用都在20万元以上,雇用当地劳力上山整地、造林,推田造林9000多亩。栽植油松苗40多万株,栽植杨树苗10万株,栽植落叶松苗1万多株,还栽植文冠果10万株,最多时每年要栽树苗3万多株。现在,他承包的荒山已有油松45万株,落叶松2?万株,杨树12万株,植被覆盖率已达60?%。

23年,王生老人治山不止,为家乡打造了一道生态屏障,乡亲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这片绿色。2011年2月,在他承包的碾子沟后梁,由村民上坟烧纸引发一场山火。临近的石界庄村、西碾子沟村领导迅速组织100多名村民上山扑火,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把火扑灭了,过火面积只有5亩。因为乡亲们知道,这片绿、这道屏障不只是王生个人的,更是大家伙的。

这些年,前来家庭林场参观考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不计其数,许多人都问了他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么干?王生总是回答:一个企业家应该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其实,他的心底还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家乡观念、绿色情怀。在外打拼多年,他积累了一些财富。可他始终觉得,他的根在石界庄;财富再多,终究是过眼烟云。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绿树成荫,才会荫及子孙。

今年78岁的王生,依然忙碌在他的家庭林场。带领工人植树、育苗、抚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觉得自己老了,干别的不行了,那就把植树造林这件事干到最后吧,也算给后人留个念想。“将来我没有那天,这一片树林子成材了,路过的人问这片树林是谁栽的,说是过去有个叫老王生的,是他栽的,我就知足了!”

他老了吗?老人不老,青山不老,精神不老!

(刘忠友)